close
html模版



立即點擊

標題

誰可以幫我翻譯王安石的伯夷論

問題

如題我找了好久找不到我需要一整篇的翻譯凌雜的我看不懂...拜託知道的達人幫幫我呀>"
最佳解答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507060210201 此處有您要的答案請參考 2007-07-11 12:03:34 補充: 伯夷論(論述伯夷一生行儀也。) 行文好所論伯夷處(一般人文章有談論到伯夷時),猶未是千年隻眼(仍然無法發揮其特殊的見解),事有出於千世之前(這些歷史之事出自於千年以前),聖賢辯之甚詳而明(這些賢能之士說的非常清楚),然後世不深考之(然而後世之人不深入探究),因以偏見獨識(以其個人之見解),遂以為說(就認以為是,為人解說),既失其本(既然失去其根本精神),而學士大夫(讀書人或有特殊才能之人)共守之不為變者(共同遵守古來見識而不變者),蓋有之矣(也大有人在),伯夷是已(這就是伯夷)。 2007-07-11 12:04:31 補充: 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古代談論伯夷者有孔子孟子)。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辯之反復不一,是愈益可信也(以孔子及孟子的論述再加以反覆討論,更加深其可信度)。孔子曰:“不念舊惡,求仁而得仁(孔子答曰。不怨也。言兄弟相讓本求仁義。而萬代美其相讓之德。是求仁得仁也。求之而得。雖死有何怨。是君子殺身成仁。不安生害仁。),餓于首陽之下(古時伯夷、叔齊兄弟二人,餓于首陽山下,到孔子時代,人民還稱讚他們。 2007-07-11 12:04:51 補充: 伯夷、叔齊,是殷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兄弟讓國,隱居首陽山。周武王伐紂時,夷、齊扣武王之馬而諫,不可以臣伐君。武王左右欲殺之,經姜太公勸止,夷、齊離去。武王伐紂成功,建立周家天下,夷、齊恥之,不食周粟,遂在首陽山採薇而食。後有人對夷、齊說,此薇也是周家所有。夷、齊聞此語後,薇亦不食,七日餓死。) 2007-07-11 12:05:06 補充: ,逸民也(逸民者,謂民中節行超逸,不拘於世者也。其人在下。)。”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惡人之朝(孟子說:不是自己的君主不侍奉,不在惡人的朝堂上任職。),避紂居北海之濱(在商紂王時,他住在北海邊上,接待天下的清心亮潔之士),目不視惡色(伯夷目不看不好的顏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師也(他的高風亮節,是後人學習的典範)。”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紂之惡,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接待天下的清心亮潔之士),而號為聖人耳。 2007-07-11 12:05:33 補充: 然則司馬遷以為武王伐紂,伯夷叩馬而諫(殷末孤竹君的二個兒子。伯夷,叔齊,名智,字公達。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及殷亡,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天下宗周(周代王都。因周為天下所宗,所以王都所在之處,如豐、鎬、雒邑皆稱為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 2007-07-11 12:05:44 補充: 韓子因之(韓非子。(?~西元前234)戰國時韓國的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亦為之頌,以為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是大不然也。 2007-07-11 12:06:07 補充: 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天下,天下孰不病紂(商湯滅夏後建立商朝。傳至”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而尤者,伯夷也。 2007-07-11 12:06:31 補充: 嘗與太公聞西伯(指周文王)善養老(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則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誅除、消滅)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當然一樣)?及武王(周武王,文王之子。因商紂暴虐無道,乃率領諸侯伐商,大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京。在位十九年崩,諡曰武。)一奮,太公相之(跟隨),遂出元元(元元者,人民、百姓)於塗炭之中(救出人民於苦難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為何伯夷不隨之呢)? 2007-07-11 12:06:47 補充: 蓋二老(此二人)所謂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餘,而春秋固已高矣(年事已高)。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千里之遠(從海濱走到文王的首都,算算也要好幾千里),文王之興,以至武王之世,歲亦不下十數(從周文王傳到周武王也有十幾年的時間),豈伯夷欲歸西伯(歸順周文王)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可能死在北海耶)?抑來而死于道路邪(還是走到半路就病死了)?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又或者是已到達首都但來不及等到周武王滅紂就死了)?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從這個角度來討論伯夷,道理也可以說的通)。 2007-07-11 12:06:57 補充: 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伯夷怎麼可能反對呢)?天下之道二(治理天下之方法有二種),仁與不仁也。紂之為君,不仁也;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後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若伯夷不跟隨仁君豈不是與他自己的修為背道而馳呢)?餘故曰:聖賢辯之甚明(其餘就說,聖賢之人士越辯愈明),而後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後世之人因偏見而失去其本意也)。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獨太公哉(倘若伯夷不死的話,到了周文王討紂之時,他也必定隨之,不會只有太公一人耳)! 2007-07-11 12:07:36 補充: 個人簡單翻譯請參考 2007-07-11 12:08:59 補充: ( )括幅中文字即是解釋也

其他答案

文中的"韓子"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撰,文中是伯夷頌結尾"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意思是假如沒有伯夷.叔齊二人的話,那麼往後亂臣賊子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叛國弒君了。是韓愈有鑒於唐代藩鎮割據的現象,有感而發所寫,<參考課本>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8000015KK01774

00C5BB47411BB46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77zr59j 的頭像
    h77zr59j

    時刻表4

    h77zr59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