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請幫忙翻譯老子道德經第十章... 謝謝
問題
請幫忙翻譯這段章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監能無疵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賢德。
最佳解答
第 十 章(能為)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統一,能不崩解離散嗎?圓融氣質以致柔順隨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執著於名而順任自然嗎?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迴圈中,能像雌母一樣嗎?於事理明白四達,能以像無知的嗎?生它,養它,生了它並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雖獲取較高的資格權能卻不肆行宰制,這就叫做無限深得於道的"玄德"。 【解釋】 (1)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通常是指因系統的全面運營而分明浮現的,對應於系統的整態效能並往往被看成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超出部分"而存在的虛擬"神魂",是行為體的行為方式或系統組織機理的對應物。"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即"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整態,能不崩解離散嗎"之義。 (2)氣:在漢語中,氣通常被看成是各種屬性,特別是一些抽象屬性的歸結者,或作為組織器官的功能的承載物(對系統整體來說,組織器官的屬性就體現於它的功能)。 某存在擁有某一可以為某謂詞(名)作表徵的屬性就可以說該存在蘊含著該謂詞作表示的"氣",具體如喜氣、陰氣、陽氣、正氣、邪氣、和氣、死氣、旺氣、財氣等。一個行為體"成名"也就擁有相應的"名氣"〈如可名為"和"則有"和氣"﹑可名為"正"則有"正氣"等〉〉,屬性的擁有就被設想為相應的"名氣"的氤氳。 所謂的"吸天地之精氣"其實就是通過某種自我修養以使自身富有天地所擁有的某種屬性的意思。如果老是設想這裏面有什麼實質的精微物在傳輸,那是走火入魔(把屬性歸結為"氣",又進而把"氣"說成是實質的精微物,是一種"要素實在論")。 在這樣的意義上,行為者的特質特能很突出就可以說他"氣勢雄猛"或"氣質獨特",仗恃"名氣"以逞強就是"心使氣曰強",謙沖自守就是"沖氣以為和"。"摶氣致柔"即"圓融氣質以致柔順隨和"之義,是行為體消融特質特能以返混沌的另一說法。 (3)滌除玄鑒,能無疵乎:"玄鑒"即幽深而明澈之體,行為者能做到幽深而明澈就可以說"有玄鑒於心"。文句即"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之義。 行為體的幽深喻指行為體具有多層次的超穩態結構(它使行為體在廣大的狀態變域中保持穩態而"若水"),行為體的明澈喻指行為體具有完善的資訊反饋回路以及透徹的理解因應能力,行為體的瑕疵喻指行為體內部的斷裂、硬結,以及矛盾糾結。老子所說的"玄鑒"是一個理想的行為體,它的一個代表就是深厚而明澈的水體──"淵"。("玄鑒"原作"玄覽",取高亨說,作"玄鑒"。通常把"玄鑒"解為"深觀遠照",似無不可,但就文句而言,"玄鑒"是"滌除"的賓詞,解為動詞則欠妥)。 (4)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愛民治國,能不執著於名而順任自然嗎? 愛民治國之無為既指當政者使天下歸於混沌而順任自然,也指當政者不眷戀功名,懂得適時抽身以"輔天下之自然"。 "一肩挑盡古今愁"就難免會因擔當者的突然不支而挑出個千古悲劇。如果整個局面必待主控者具有某一特質特能而得到控制,必待主控者勉力維持于某一行為態勢而得到支撐,那麼,一旦主控者離棄,或勉力維持的行為態勢無以為繼,整個局面就會因此而失控。 這樣就不能"死而不亡"、"子孫以祭祀不輟"了。所以,為了不至於把王朝事業一同帶進墳墓,就不應把局面的維持過分地仰賴于某一統治者的特質特能。處事而能無為才是真正的事業長久之道。 (5)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與"玄牝之門"相對應,是行為者得以"生養"事業功果的抽象門戶的比喻說法。展身作為猶如天門開,功成身退猶如天門闔。展身作為猶如雌母開懷孕子,功成身退猶如雌母生子畜子之後放子于自然。文句即"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迴圈中能像一切雌母一樣嗎"之義。 化生事業功果就像雌母生養子女一樣祥和自然,並"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就是下文將明確提出的"玄德"。 (6)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明"即明於道,懂得以接近於道的理想行為方式行進就叫做"明"。"白"指以內在的明澈"發其光"而使旅途環境顯得清晰。文義即:明于道而"發光"行進於一切領域,都能無須向顯學成見"借光"嗎? 道者是一個境界卓絕的善駕禦者,但不是一個對前途路況都了然於胸的好嚮導。認為在根本沒有路況知識可資"借光"的情況下仍可憑藉一套理想的行為方式而平安行進是老子道論的一個基本點,是老子貶學崇道之說的肇始。 http://tw.myblog.yahoo.com/jw!zQ4GUB.AERUY3Qh9Z1p33Ips/article?mid=885 http://home.gogo.net.tw/user/xw002679/1110.html 2008-10-31 09:11:59 補充: (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裏的"生"與"畜"是道論比喻意義上的廣義"生養"。 "生而不有"就是說"生育"了某一存在者就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加以尊重,不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附從;"為而不恃"就是說不把自己所促成的結果當作服務於自己的目的的手段物,不把"養兒"當作追求回報的投資;"長而不宰"就是說雖擁有較高的輩份資格,但對自己所生養的存在者卻給予充分的自由與自主;"是謂玄德"就是說有了無限深厚的德,也就是行為境地無限靠近於道而深得於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典型的慈母德范,是慈母對待子女的特徵情態及其典型範式的洗練概括。 2008-10-31 09:12:16 補充: 老子把這慈母德范推廣於化生一切事業功果的廣義"生養"之中,就成了道論的"為無為"、"功成身退"以及"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有餘以奉天下"等原則的概括。 【評析】 本章以六個接連的排比反問句提示人們修身進道所要達到的生存境地,以及展身處事所要奉行的行為準則,並以此提出了堪稱典型的慈母德范的"玄德"。 諧和整態﹑柔弱靈動、幽深明澈是一個行為者所要達成的理想境地。順任自然而展身作為,化育事業功果就像慈母生養兒女一樣祥和自然、功成不居,以及拋開顯學成見、路況知識的"借光"而自足在途等都是行進于事件叢林的基本準則。這些老子將在後文作進一步的闡發。 2008-10-31 09:12:39 補充: 本章提出的"玄德"是老子道論替以道為行為典範的行為方式所打的"無限高分"。作為具體存在的行為者以道為典範,但不會真正成為道,只是行為境地無限靠近於道--當離道距離趨於零時德趨於無窮大。 所以,玄德是作為具體存在的行為者的最高趨求。玄德是典型的慈母德范,老子道論在某些方面就是一曲慈母德範的頌歌。
其他答案
●九州娛樂網站http://ts777.cc●●●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九州娛樂網站http://ts777.cc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http://*****這有類似的??http://qoozoo04480609.pixnet.net/blog滌除玄覽玄覽指第一章觀有,觀無,同謂之玄,玄覽,玄觀也!觀道之玄妙!而滌除,白話為去除。滌除玄覽,白話為去掉對道的觀察,第一章的觀察對象為天地,去掉對天地的觀察是為什麼?對天地的觀察是因為不知道!而不知天地之道的觀察主體是人,觀察由外而內,由外之安頓,而轉內心之平歇。然而,內心能平歇嗎?此為呼應下一句:能無疵乎?觀察天地之道,而不知滌除內心之疵,謂之有疵,非為無疵!蓋有欲行道,無欲而見道。有無俱不計,道意即現前,現前非常道。了知老子意,此道非俗道【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營,是指人體生命中的血液和養分等作用。衛,是指人體生命中的本能活動,屬於元氣的功能。」「人身如一部車乘,其中裝載了營和魄兩樣重要東西。...思想的紛繁,情感的囂動,常使自己魂靈營營困擾,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亂不堪。體能的勞動,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渙散,不可收拾。如此這般,動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終至死亡而後已。老子說,倘使人能將營魄合抱為一,永不分離,便可得長生的希望了。」「氣不能柔,哪兒還能達到返老還童,狀如嬰兒的境界呢?...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並非在身心神氣兩者之間而已。能使身心神氣相互發揮為用的,卻是無名無相的道妙。為了使世俗觀念容易瞭解,也可勉強另為它取名叫「玄覽」,叫它為睿智或慧智。...到了道智成就的時候,澡雪精神還需洗煉,必須達到法天地而「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純粹無疵,才能返還本初,合於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洞燭極先,而心中不存絲毫無累。」「既然要愛民治國,肩挑天下大任,其是無知無識的人所能做得到的。...《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就是說明真是天縱睿智的人,決不輕用自己的知能來處理天下大事,再明顯地說,必須集思廣益,博采眾議,然後有所取裁。所謂知者恰如不知者相似,才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無知無識,正好是雌陰晦昧的境界。無雌,當然是與陰柔反對的雄陽正格。雄陽,就是剛正的表相。...據說,修道的人,修到純陽無雜的程度,天門就會自然開闔。到此程度,自然智周萬物,神通天地,明達古今,超凡入聖。」「具備了這種知不知與天門開闔而無雌的最高修養,才能作到為而不為,垂拱而治的德業,而保護萬邦,安養百姓。」參考資料:道德經第十章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30000010KK10737
00C5BB47411BB462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